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4章 一季还是两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钺连夜写了份策划,通过邮箱交给了远在京城的刘田,因为郭婧参加声乐培训的事情还需要一个多星期,苏钺不可能把郭婧自己扔在美国回国,只能通过这样遥控的方式进行筹备。

苏钺心中的模板自然是《舌尖上的中国》。那次事故发生前,这部纪录片的第二季已经播出,甚至有消息传出第三季开始筹备的事情。纪录片里面的精神内核很简单,通过中国人的饮食生态展现中国人在传承、文化、伦理、信仰等多个方面的感情。美食只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窗口,更重要的是去描绘和感知中国人内心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和家常情感。

苏钺在策划中已经着重点明,食物只是这部纪录片情感的载体,但依然担心刘田和公司的其他人没办法将注意力从食物本身抽取出来。不过好在现在也只需要刘田做些筹备方面的事情,比如设备的准备、拍摄人员的选择和这个季节的取景地的选取。

接下来的时间,除了和特纳一起讨论《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剧情之外,苏钺谢绝了特纳和库恩的所有邀请,在美国的土地上浏览起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苏钺并不准备把所有的镜头和故事情节都按照原来那个世界来照抄,只要精神把握住了,苏钺有信心照猫画虎弄出自己的东西来。

刘田对苏钺的这份策划自然是放在心上,不过他也委婉的表示,纪录片现在在国内并不流行,也看不出公司有做纪录片的必要。不过还是按照苏钺的指示采购了一大批技术先进的高清拍摄设备,花的钱让苏钺这个富二代都觉得有些肉疼。

刘田还只是委婉提些意见,晋华知道了这件事情后直接打电话给苏钺表示反对。作为天极传媒公司的经纪人主管,晋华对于苏钺的创作才华非常看重,在她看来,依靠苏钺天才一般的歌曲和影视剧创作能力,给公司的艺人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是这个老板该做的事情,去拍纪录片?开什么玩笑?!纪录片里面会有公司的艺人出镜吗?

对于晋华的反对,苏钺自然也是明白的。不过他也说了这是为公司总体的影响力考量才做出的决定,而拍摄纪录片并不和自己的创作工作起冲突。

晋华自然也明白无法改变老板的主意,打这个电话也只是发发牢骚罢了。毕竟苏钺和郭婧离开国内已经七八天了,眼看着公司五个艺人的四张专辑即将发表,老板却不在,公司里的人自然会有些别的说法。而且这几个月天极做出的事情确实已经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可排除会有有心人给这次大规模的专辑发布行动设置障碍。

苏钺也问了问郭婧参加天后演唱会的事情有没有传到国内,给刘田打电话的时候把这事儿忽略了。进过晋华的讲述苏钺才知道,美国这边演唱会还没开始,刘田那边就让水军开始在网络上灌水,从苏钺和郭婧离开那天开始,天极传媒旗下艺人受邀参加天后演唱会的事情就已经开始在网上发酵。而阿比盖尔的演唱会刚结束,枪版的演唱会视频就已经开始在国内的网络上流传,截取的自然是郭婧登台的前后时段,甚至还和sweet登台的节目放在一起做了对比。这么一来,原本郭婧那张专辑中在国内并不十分受欢迎的这首英文歌也重新火了一把,甚至还在昨天登上了国内音乐下载榜的前三位,而天极旗下艺人受邀参加天后演唱会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消息现在也是国内的热点新闻之一。

挂了晋华的电话,苏钺不禁有些郁闷,无论哪个世界,似乎出口转内销的东西总比土生土长的玩意儿更受国人欢迎,似乎走出门去转一圈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东西了,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东北平原、江南水乡……苏钺在酒店里浏览了半天的网页,寻找着中国各地的美食,总算是循着记忆找齐了需要的素材。按着时间顺序排列了一下,又赶紧拿起电话给刘田打了过去。

“马上10月了,湖北的莲藕和贵州的糯稻到了收获的季节,你赶紧派人带设备过去。我暂时回不去,你让人多拍些素材回来。需要的东西我待会发给你,记得不要把镜头太过集中在美食和美景上面,要把人和这些东西联系起来,产生交流。抓紧时间,错过了这个季节可能就要再等一年!另外,如果人手有富余的话,就派一个组去海边,不管是近海养殖还是远洋捕捞,找个机会弄些素材,现在开海已经一个月了,等天冷了估计机会就不多了。”苏钺嘱咐道。

“我记住了,这就让人过去。不过有件事情我要向您汇报一下。”刘田在电话中说道。

“什么事?宣传郭婧参加阿比盖尔演唱会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做得很好。”苏钺道。

“不止这一件。”刘田道,“和这件事情相关的还有一件,我把我的那个朋友弄到公司来了,准备让他到我们公司的公关部去。”

“可以!”苏钺道,“但一定要嘱咐他们,不能擅自行事,要按照公司的安排进行网络推广!”

“我明白!”刘田斩钉截铁道,“我已经跟他们说清楚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您准备拍摄纪录片的事情央视知道了,他们准备和我们合作。”

“啊?他们怎么知道的?”苏钺纳闷道。

原来,公司按照苏钺的吩咐抓紧时间采购了一大批高清摄像器材,甚至用高价抢了央视的单子。王丽华一得到这个消息就知道苏钺会有大动作,赶紧向台里汇报后就急匆匆跑到天极,要求不管天极制作什么节目,央视都要插一脚。刘田抢了人家预定的设备,也不好直接拒绝,就实话实说了。原本他还以为,纪录片这样的东西央视应该是看不上的,没想到王丽华一个电话就把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总监给叫来了。对方看了苏钺写的策划,立马要求全资投入,和天极传媒联合制作这部纪录片,收益对半分成。刘田觉得这事儿自己做不了主,就以给苏钺汇报的名义暂时把两人打发了。

“这个我知道了。”苏钺想了想,还是道,“我亲自给王丽华打电话,结果如何我会给你随时沟通。但摄制组别耽搁,先派出去再说。”

挂了刘田的电话,看了看时间,应该还不到国内上班的时候,但王丽华应该已经起床了,于是就拨通了国内的电话。

“王总监,我是苏钺。”接通电话后,苏钺首先自报家门。

“苏总,您好,今天这电话可是赶了个大早。”王丽华笑着道。

“不好意思,人在美国,打扰了。”苏钺赶紧道歉。

“没事儿,我也急着联系苏总。”王丽华道,“刘总应该跟苏总汇报过了吧?您的那个纪录片,我们央视准备投资。”

“就是为这事儿联系您的。”苏钺道,“有件事儿我必须向您说清楚,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动机可并不是为了在电视台播放。这次来美国,受到一个朋友的启发,才准备拍摄这么一部和美食相关的纪录片,也是想要通过咱们的饮食文化向老外介绍国内的文化传统和家庭、伦理理念,同时也带着对外宣传我们公司的想法。在我的计划里,这部纪录片大概十四集,每集五十分钟。而且是每制作好一集就在网络上发布一集,而制作周期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您觉得这样还适合在央视播放吗?”

“这个……”王丽华迟疑了一下,如果按照苏钺的想法,这部纪录片的播放形式和制作周期还真不适合在电视台播放,不过又一想,还是准备劝一劝苏钺。

“苏总,我觉得您的想法可能有些问题。”王丽华直言不讳道。

“哦?王总监请直说。”苏钺一听这话,就带了请教的态度,毕竟自己只是一个传媒行业的新丁,多听听资深人士的建议是有好处的。

“您的制作周期没问题,整部纪录片的

未完,共2页 / 第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