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陈克朋成家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鲸作出这个决定,也是无奈之举。他身处内廷,不能直接干预朝堂,只能通过他人来替行事。曹为英和他,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只是同盟而已,所以对于盟友的撤票,他也无能为力。

至于通过其他手段,比如在皇帝面前说钟南的邪,在张鲸看来,只会适得其反。既然如此,不如干脆地罢手,待他日有了机会,再行谋划也不迟。

张鲸之所以背地里使坏,也是经过了考虑的。原本他以为钟南最多就是个被皇帝欣赏的大臣,和朝堂上的其他大臣并没有多少不同。他觉得这就像男人喜欢一个女人,很难保持长久,一旦有了更不错的女人出现,大多都会喜欢上后者。

可是通过前不久医治皇帝的事件,张鲸发现:钟南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稳固。他并不希望有这样的人存在,所以就有了借机打压钟南的想法。

尤其是皇帝在被治好后,第一次醒来,首先想到的居然是钟南。这让张鲸的心里,像打翻了醋瓶子,酸得不得了。

曾几何时,皇帝睡觉醒来之后,首先叫的人不是田义就是他张鲸。对于田义,张鲸虽然也有忌惮,可是只要有他在,对方就别想有出头之日。

但是钟南可不一样,钟南不属于内廷,他张鲸的手伸不到那么长。虽说他如今贵为当朝第一大太监,可也只能在内廷呼风唤雨。因为有了冯保的前车之鉴,朱翊钧并不想再出现一个权势滔天的太监。

所以,即使张鲸想对付钟南,也只能借助朝堂上的盟友。只是曹为英在察觉事不可为后,先行打了退堂鼓,张鲸没了帮手,也只有心不甘情不愿地不了了之。

不过,张鲸觉得这次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在他看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打压钟南的行动,同样也需要慢慢来。只要在朱翊钧的心里,留下了不满的种子,日后再有合适的机会,让这粒种子接受灌溉,总会长成参天大树。

对于各方势力的息战,钟南也是早有预料。在他之前的预计中,即使没有陈克朋的退伍,张鲸和其盟友,也不可能扳倒他。

钟南知道,略带瑕疵的自己,可能更能受到皇帝的信任——尤其是对兄弟朋友无条件的护佑,不但不会令朱翊钧反感,反而会更加得到朱翊钧的欣赏。

朱翊钧虽然多疑,可是他却渴望能被人坚定地信任,这种矛盾的性格,应该与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人性的压抑无处发泄,又没有知心的同龄友人开解;至于父母师长,更别想在他们那里得到一丝温暖。长此以往,朱翊钧的心理能健康才怪。

后世里有人说,张居正对朱翊钧的教育,是极其失败的,他妄想用古板的儒家思想,来构建朱翊钧的内心世界。殊不知那种填鸭式的强迫灌输,除了适得其反之外,更导致了日后,万历皇帝对大臣抱团的无能为力。

钟南算是两世为人,为人处世的经验也就多了许多,加上有后世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所以他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加了解朱翊钧。这也是两人的关系,能超越普通君臣关系,上升为朋友的关键原因。

再说回陈克朋。

退伍以后的陈克朋,先是养了大半个月的伤,之后就想着做点生意。可是他之前并没有做过什么买卖,一时半会儿拿不定主意,只好去找钟南商议。

于是,在钟南的建议之下,陈克朋在京师开了一家“南北商行”。商行的主营业务就是做外贸,把大明王朝的特产,诸如茶叶、陶瓷、丝绸等产品,销售到境外。

“南北商行”需要做的是四处采购,因为销售渠道已经有了现成的,就是卖给楼栋。如今楼栋的生意做得很大,除了之前的倭国线路,还增加了去西洋一带的业务线。

商行的启动资金,几乎是钟南一个人掏的,崔大正也拿了一点,算是投资入股;陈克朋基本上没拿钱出来。不过三兄弟仍是以比例占股:钟南占五成,崔大正三成,陈克朋两成。

本来按照钟南的意思,是让崔大正和陈克朋各占五成的,只是两人死活不同意;后来说三人均分,崔大正又说不好结算。

陈克朋以退出为要挟,最终才达成共识,即按上述比例持股,由陈克朋全权经营,崔大正和钟南,则并不参与商行的日常经营管理。

陈克朋哪能看不出,这是钟南在变相为他谋出路,因为只要不出意外,这个买卖是肯定能赚钱的。所以“南北商行”开张后,他起早贪黑,南下各地采购物美价廉的货品,没几个月,就把商行给搞得红红火火的。

一次南下的过程当中,陈克朋结识了一个女子。

那一次,陈克朋本是去浙江采买丝绸的,机缘巧合当中,认识了王蔷。

王蔷是浙江苏州府人士,在织造行里做工,算是她们织造行里手艺最好的女子之一。陈克朋在参观织造行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王蔷,仿佛就是上辈子的姻缘是的,他的心里竟然有了莫名的感觉,而且还很强烈。

之后,陈克朋在公干的同时,借着各种便利,打听着王蔷的信息。慢慢地,他知道了对方的身世。

王蔷是个孤儿,从小就被织造行的一个老人给收养了,长大之后,不出意外地进了织造行做工。由于心灵手巧,又肯下力气学习,很快,王蔷就成了织造行里的能手。每次有重要产品试产,她都是参与人员之一。可以说,整个织造行里,王蔷的手艺能排进前三。

后来的发展很顺利,陈克朋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约见了王蔷。巧合的是,对方居然也对他颇有好感。两人都很感慨:若不是有缘,怎么可能在最恰当的时候,遇见合适的你。

生意谈妥之后,王蔷就随着陈克朋一起去了京师。尽管刚开始,织造行里不同意王蔷的离开,架不住王蔷态度坚决,加上陈克朋搬出了背后的靠山,无奈之下,也只有忍痛割爱,遂了两人的意。

入冬后,陈克朋和王蔷在京师举行了结婚仪式。因为两人都是孤儿,最后,便让钟南做了证婚人。

其实,私下里,钟南早就让锦衣卫的人,去查探了王蔷的过往经历。回报的结果,和陈克朋的介绍完全一致,钟南才放下心来。

这样一来,兄弟三人,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唯一不同的是,钟南和陈克朋,还没有自己的孩子。

这一天的下午,崔大正和陈克朋带着家眷来到了钟府。女眷们集合了以后,便在亲兵队的护卫下,外出逛街去了;而三个大男人,则在后院里喝茶闲聊。

“大哥,你现在可是春风得意啊,什么时候给我们添个大侄子?”崔大正打趣道。

“快了吧,我这段时间正加油呢!”陈克朋回答到。

“大哥,你是该加加油,你看,我家小地瓜都多大了。”钟南也在一旁加了把火。

“二弟,你别光说我。”陈克朋开始了反击,“虽然你和弟妹都视小地瓜为己出,可是终归不是你们的亲生骨肉。”

“我觉得一样啊,那有什么?”钟南并不认同陈克朋的看法。不过,他也能理解,古人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是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想法,目前基本上没办法去推翻。

“还是不一样!”崔大正给陈克朋帮着腔,“二哥你想想,你现在身居高位,如果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自然能将你的荣光继承下去。”

“对啊。小地瓜长大了,肯定要嫁人,之后她们的孩子,就没办法姓钟了。你总不希望你们老钟家,在你这这一代就没了吧,那可是大大的不孝!”陈克朋补充到。

“何况,还有三位嫂子等着你呢,你该不会没打算娶人家吧?”崔大正提醒道,“如果她们三个嫁进

未完,共2页 / 第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