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 沈一贯的宴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钟南打算娶廖青儿、姜沫和杜小曼三人,虽然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但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说实话,三女对他一片痴心,他早就应该娶了回来。不过,一来是因为之前廖青儿和杜小曼的关系,有一些不够融洽;二来则是因为担心被人说三道四,所以才拖到了现在。

最初之时,钟南曾经旁敲侧击过,廖青儿和杜小曼,都是反对和对方共侍一夫的。好在经过秋香的调解,以及长久的相处,两人终于卸下心防,接纳了对方。

至于当下明朝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开明的,男人娶两三个甚至更多的老婆,他人并不会表示鄙视。更有甚者,专门娶些烟花女子回家,也最多被人私下讨论几天,风头过后,就没人关注了。

这种情形不仅是在普通人身上出现,在官宦群体里,也是普遍现象。就连部分高官,有着“龙阳”之好,也不会影响其仕途。

由于钟南的职位原因,加之廖青儿的身份也有点特殊,所以大家讨论过后,达成了一致的想法:他们先作订婚,订婚宴也只是小范围地邀请一些挚交好友前来;至于婚事,要待到时机合适之时,再大行操办。

对于这个决定,三女是诚心支持的。她们深知钟南的高位,得来不易,自然不愿去做挡路之人。何况,在三人看来,订婚以后,她们的身份,也就成了被大家认可的钟夫人,没必要太在意其他的东西。

一切决定好之后,钟府就开始为东家的订婚做准备了。这些事情,都不需要钟南去插手和过问,秋香作为大夫人,早就有了安排和打算。再加上钟南的要求是低调行事,所以,外界暂时并没有多少人,知晓尚书大人要迎娶三女的事情。

家里的事情有秋香操持,钟南就可以把重心放在朝廷上去了。

最近一段时间,内阁和钟南的关系比较融洽,无论是首辅赵志皋,还是次辅沈一贯和另外两位群辅,都对钟南和和气气的。这不,沈一贯沈阁老,今天还特意约见了他,说是晚间在一个新开的酒楼聚聚。

对于这份邀请,钟南没有推辞。虽然他觉得沈一贯不是什么好人,但那也只是基于原本时空中的历史记载作出的判断;实则两人打交道的次数并不多,他也不知道这位后来创立“浙党”的大人物,其真实人品到底如何。

所以,接到沈一贯的邀约之时,钟南并没有拒绝,他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总不能因为一些原本记忆中的文字,就把这位内阁次辅给得罪了吧,这可不符合钟南的处世之道。

无论是在原本时空之中的生活中,还是在现今的日子里,钟南都算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他不会因为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而和他人产生嫌隙;即使那人的风评不佳,他也不会在明面上攻击对方。

当然,对于那些“道不同”之人,钟南也只是保持着表面上的礼仪,而不会与其过多来往。何况,在大明王朝生活了快十年的他,已经深知官场中的一些“潜规则”,少树立敌人总归是件好事吧。

傍晚时分,钟南在小厮的带领下,来到了两人约见的酒楼。

明朝的官场,也流行酒文化。官员们私底下会经常聚在一起,或两三人,或四五人;有时候,聚会的人也不一定全是官场中人,包括文化名人,或者着名商贾,都会是官员们的座上之宾。

不过今天的晚宴比较安静和特殊,因为整张圆桌之上,只有钟南和沈一贯两人。

看样子,对方是要和他商量重要事情。钟南脸上没有丝毫异样,“既来之,则安之”,安然落座之后,便静等着沈一贯的下文。

“钟尚书,小老儿今晚邀你到此,也并没有什么要事。”沈一贯开口说道。

眼见钟南没有接话,沈一贯继续说道:

“我入京之后,公务繁忙,一直没有得空之时。原本早就想邀请尚书大人了,只是前些日子,大人也忙于他事,所以才拖到了今日。”

钟南知道对方说的“他事”,是指陈克朋的那桩事情。不过对于对方约他前来,只是简单的吃饭聊天,他是不信的。因为两个朝廷大员,私下里单独坐在一起,就已经不简单了。

“我也早就想拜会阁老大人了,只是军队里的事情确实繁杂,一时脱身不开。”钟南顺势说道。

“好说,好说。”沈一贯哈哈一笑,“今晚我们只谈风月,不谈政事。”

“就依阁老大人所言!”

钟南知道对方这顿宴请算是一个表态。毕竟赵志皋赵首辅年岁过高,说不定哪天,就会因为身体原因,辞去内阁高位。而作为次辅的沈一贯,自然而然就会坐上天下第一官位。到了那个时候,作为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钟南,免不得会和他有很多的交集。

虽说首辅一职位高权重,不过和钟南这样的实力派交好,总好过双方互为敌对,沈阁老不过是在“未雨绸缪”而已。

之后便是晚宴开始。

随后端上桌的,多是川蜀菜肴。看来,朝中各人,无一不知钟南喜爱川菜。

酒足饭饱之后,沈一贯又提议去听听小曲儿。钟南本着多了解了解对方的打算,也没反对——毕竟,按照原本时空中的进程,“浙党”能否成立乃至壮大,主要靠的是沈一贯这位仁兄。所以,对对方的品行作一番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此时的听曲儿,和后世的饭后娱乐节目大同小异。

记得在原本时空中,钟南作为“业务猿”,请客吃饭是少不了的事情。饭后唱唱歌,按按摩之类的,也是常见的节目安排。而此时饭后最流行的节目,便是去听曲儿了。

“听曲儿”,顾名思义就是听人唱歌。这听歌一事儿,可也有分别和讲究。

首先就是听谁唱歌。

此时的大明王朝,经济已经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之后,自然就需要精神文明。所以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都要有些精神享受才行。于是乎,听人唱唱歌,就逐渐成了深受大家喜爱的节目。

当然,这唱曲儿的人也有高低之分:在普通酒家之类的场所唱的,是那家境贫寒之人,百般无奈之下的抛头露面。他们多是父女或者爷孙的组合,女子多是十四五岁的年纪,模样生得还不错,会唱些地方小调,在父亲或者祖父的带领下,四处跑场。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混个温饱;要是运气不好,说不定连饱饭都落不到,甚至还会受到些骚扰侮辱之类的倒霉事情。

当然,也有些唱曲儿的小女子,被有钱有势的人家给看上了,收归到其妾室的队伍之中,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过,这种途径的登堂入室,多少会招致原配等人的刁难,也很难让男人一直疼爱,至于是幸运还是不幸,就看各人的看法了。

相对来说,那些高档场所的唱曲儿女子,所过的日子,就要好得多了。至少,她们不需要担心温饱的问题。这就像后世的娱乐圈,一二线明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那些在横店的群演,则是有上顿没下顿地活着。

这些唱曲儿界的顶端人物,多是背后有人包装出来的。他们先是四下搜罗资质不错的年**子,教其各种知识和本领,待到时机成熟之日,便展现在众人面前。除了软件不错,硬件也是高大上的存在,女子们唱曲儿的场所,无一不是富丽堂皇之地:不但有各种市井店面,也有不少的郊野园林,但最多的则是靠着河道两旁的所在——包括不少的画舫,也就是游船。史上着名的“秦淮八艳”,就主要是在金陵河畔的经营者们推出的。

不过,由于这类女子颇有才华,又深懂人心,所以她们一般是“卖艺不卖身”的。除非遇到特别心仪的男子,才会舍了大把银子去赎身。

未完,共2页 / 第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