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公平买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小高炉和范进所想的差不多,炼制出来的果然都是“垃圾”。

不过好在这些小高炉可以完成所挖的铁矿石的初步熔炼,虽然在经过小高炉炼制后,铁的含碳量高的离谱,这些炼制出来的“钢材”就是拿去做农具、菜刀,都会因为材料太差而不经用。

范进对此并不着恼,甚至可以说是成竹在胸。小高炉的目的不是一下子就炼成“绝世好钢”,小高炉的目的是帮助长乐军完成零到一的转变。之前范进所用的铁料除了缴获的,便是在周边购买的。可以说是良莠不齐,质量很不稳定。最最关键的,这些铁料的来源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

范进开了小高炉之后,所利用的矿石原来都来自莒州和倭国,可以说完全不用受制于任何人,随着莒州矿场的不断扩建,范进对于煤和铁两种物资的需求已经不再窘迫。但仅仅是原料,过分依赖机械的长乐军,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武器、防具,以及任何和军事和民事活动,都与铁料密不可分。

如果在前两个月内,任何的势力掐断了长乐军外进铁料的来源,那就等于打断了老虎的牙齿。不过这一切,在小高炉完成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范进将小高炉炼出来的“钢”统一整理,随后将炉子建的更高些,以便于能够保持更高的温度,以使碳元素在高温环境下脱出。随后将那些比较低矮的小高炉里面的出产,分类整理后,再投进这个高一些的小高炉。

掐好时间后,铁料化成了液态,范进此时还没有坩埚,只能用土办法收集这些液态的钢。直至冷却后,范进终于获得了第一批能够使用的钢材。

不得不说,钢就是钢,比之前反复锻打的“百炼铁”强度、韧性都有着极大的提高,范进立即将这些工艺过程记录,以便于后续的批量生产。矿石的来源已有,钢材的炼制业已成功,接下来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阶段了。

范进最先更新升级的就是轴承和水力机床。这两样是范进的长乐军一切工业雏形的基础,将自炼的钢材,经过原来的水力锻造床反复锻压、成型,随后经过水力车床等加工设备,完成材料的准备,范进就拥有了性能更加良好的水力设备。

这样做出来的水力设备,重量更轻,强度更高,可以完成的任务也更加复杂,已经有了些许前世记忆当中现代机床的影子。而且随着范进的钢材原料的解决,之前的木质齿轮、木质轮轴,已经可以使用更轻快、传递扭矩更大的钢制齿轮和轴了。

第二步就是精细化钢材炼制的过程,将矿石熔融、初步成型、再次冶炼、毛坯锻打、加工成型等等过程全部统一,让工匠协会制定标准和统一的要求,这样就有了日后威震天下的“长乐钢”批量打制标准,让范进再也不为工业化的基础——钢材而犯愁。

而范进远远没有停步的打算,稍高一点儿的小高炉建好后,范进便让这些熟练的工人继续开建,比现有规格大一倍的高炉。此时各地的砖窑源源不断的产出质量可靠的青砖,在满足建设“海岸堡垒”和升级木质民房的同时,也给大规模建造熔炉提供了便利。

范进的目的,就是将这提升了炉温和容积的小高炉,直接炼铜。

目前对于青铜需要的紧迫性,甚至还高过了钢铁。因为范进此时还没有装备过多的重武器,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即将到来的诸多大战当中,如果自己没有强有力的远程重武器支持,都要像当日在居庸关少年军官团那样的渗透和阻击,那长乐军早晚就消失在了这各个势力的汪洋的人口中了。

只有火炮,只有这个战争之神,才能真正左右一场战斗的胜利天平!

这是范进,乃至长乐军上下一致的观点。当所有的近卫团战士观摩了三磅炮和六磅炮的试射后,无不惊为天神之力!而这些近卫战士在分配到各个基层队伍后,又将这种观念带到了长乐军的每一个角落,慢慢的所有长乐军战士,都认为火炮是当仁不让的战争利器。只是目前由于长乐军当中铜料紧缺,三磅炮和六磅炮,以及正在研发的九磅炮都非常稀少。

而想要炼制铜,就比炼钢麻烦好多。之前范进无法自己做出坩埚,大明既有的坩埚也无法完成范进炼钢的温度,所以当时用坩埚炼钢而不得不作罢。但是目前再次将炼铜这个大计摆在面前时,范进不得不考虑坩埚了。

好在大明自洪武年间就有炼制铜的基础,范进利用当前“职位便利”,找到他的博士同行,打听到在莱州就有官家的匠作坊,是给莱州标营维护武器,打制火炮的这么个单位。只是范进的这些“同事”们一个个摇头晃脑,说道那莱州兵仗局荒废已久,范博士不如把大好青春用来琢磨好《诗》经,用以更好的造化百姓云云。听得范进一时火大,特么的,老子大小到大最不会写的就是诗,这帮子老顽固,要是惹急了自己,都拉出去滑轮弩伺候!

兴冲冲的跑到莱州兵仗所的范进,本以为除了坩埚还能收获更多。结果他大大的低估了大明的保密工作。大明朝对于各地的卫所并不开设军器制造任务,只让他们生产一些手把铜铳口和城堡所用的大将军炮等。所以这炼铜的干过还是有不少,最起码合着莱州一地所需要的坩埚,足够长乐军使用了。

范进不死心,他本以为可以弄到那些弗朗机炮的制造技术,结果那个匠作坊的匠户早就流失大半,仅剩下的几个老者,也是不堪重用。他们对范进说道,虽然这莱州也有弗朗机的配置,但若有损失或需要添补,必须莱州知州一级的地方官员用奏章秉明朝廷,得到批准后才可以自己打造。同时还规定制造出的火器还要防止别人偷窃或学习,“密切关防,不许漏泄式样,违者重罪”。

范进便迫不及待的道:“莱州一地可还有擅长火炮打制之人呐?”

结果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范进最后用五两银子,将莱州兵仗所的所有坩埚一扫而空。与其留在这里招灰,不如让他们发挥一下余热。其余的老迈不堪的匠户们,范进丝毫没有打包的兴趣。

有了坩埚之后,范进拿回来之后仔细研究,发现正如自己所想,不适合进行钢铁的大容量冶炼——坩埚实在太小,用这个一锅锅的炼,猴年马月才能达到自己的用量?便将其专门的批给了冶铜的工匠小组,专门用来作为弗朗机火炮的炮体冶炼。

放大了的小高炉也没让范进失望,在反复测试后,终于在建成三日后烧出了一炉铜来。这让范进信心倍增!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独立自主的基础。大口径的火炮研发也可以开始了!范进在解决掉火炮的材料问题后,终于把精力放到了火炮的炮弹上。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爆炸的*,但是制造非常繁复,从成本上考虑,也不是范进所能涉猎的。范进打算采用一个取巧的方式,利用欧洲的成熟经验,造出铁壳或是铅壳炮弹后,再加上一个引信即可。引信通到这个大铁壳里面,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就像飞炮那样爆炸,就完成了爆*的功能。

只是这个引信需要有一定的延时功能,欧洲那边最开始是在铁壳弹上面插上一个木头管,根据时间的要求进行测试,反复修改这个木管的长短,当木管里面的*燃烧到头时,自然就引爆了一颗大飞炮。

范进不止这一个方案,他直接绘制两套方案,除了这个木管延时引信,另一套是欧洲的圆盘引信。用一个金属的圆盘,上面用长乐角度尺刻好标尺,再在圆盘内设置好环形的延时*通道,通道下面是内有波纹的金属管,防止炮弹飞旋的途中,*洒出,这样就不必切割引信,只在有刻度的地方打一个小孔即可。装满的*在不同刻度小孔处洒出,就相当于设置了不同的引信长度,同时这种方法精确可靠,即使引信朝着炮口的相反方向,也不会发

未完,共2页 / 第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