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章 广征英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范进翻看着京师方面传回来的消息,一时间不由得唏嘘不已。自己已经把农民军的局势搅和个稀烂,没想到历史还是按照剧本在走——明末的栋梁之臣卢象升,终于还是被推到了督师的这个位置。

此时朝廷已经知道了曹文诏安全回归的消息,但是西北地区的剿贼情况不容乐观,为了洪承畴不至于破罐子破摔,曹文诏叔侄是说什么都不能调离的。

范进非常清楚,目前所在的大明朝时期,算得上大明最最悲催的时代,这突然被攫升出来抗衡农民军,抗衡莱州兵的卢大人,自打任命起就预示着后来的悲惨结局。

无他,这位卢大人就和自己的义兄当时在陕西剿贼一般,虽然主将名气很大,然而可用之兵太少,一旦遭遇逆境或者险境,能够增援的人微乎其微,甚至说没有。因为大家都会说“你不是很能打吗?那你就上吧!”,这种风气在大明朝非常盛行,不止当今,就算是当年的萨尔浒也是如此。

范进回忆道,自己此番在长江流域的确算是“小有成就”,但和卢象升却没有产生任何的交集。那史料记载的是,这位卢象升卢大人,字建斗,号九台,是南直隶的人。怪不得朝廷让他来制衡自己,原来自己跑到卢大人老家来了,思乡情切,如果自己有任何朝廷认为的“异动”,这老卢同志肯定和自己来真的。

回想此人的履历,范进不难发现,这卢大人的确是明末几个有真本事的人,他因为在大名府干的颇为漂亮,然后以文官之身,竟然可以统御部队,还干的有声有色,卢氏家丁能征惯战,使得朝廷立即就升了他大名知府的正四品官职,后来在崇祯二年时,后金过来骚扰,卢大人便和范进玩儿的同样的“如京勤王”的这一手,当后金撤退之后朝廷见此人忠勇果敢,便封为天雄兵备一职,还是文官。

当时已经有了农民军起事了,从山西一路打到河北,一时间军容鼎盛,卢象升便积极地准备迎战,后来在河北、山西一带,大破农民军,而且每逢大战,均能力敌,最后被打的哭爹喊娘的农民军封了个“卢阎王”的诨号。

后来到了崇祯七年,这卢象升被任命为郧阳府的巡抚,去湖广一带发展。在这段时间里,卢象升如日中天,声名远扬,并于次年五月被提拔为湖广巡抚。

而此番便一发不可收拾,到了现在直接升为了五省的总督,后来没多久又升为七省总督,一东一西,配合洪承畴一道,成了打击义军的两大超级庭柱。

只是这卢大人威风是威风了,官运也正隆,咋就到了后来悲剧了呢?范进是如此推断的——不仅兵太少,而且打农民军打的越出色,将来被派遣到前线和后金对峙的可能性就越大。

卢象升和洪承畴不同,后者在历史上几乎成了反面教材。不过也怪不得洪大人,到了明末,整个文官集团几乎个个都满心计盘,并且计较得失,这十分常见。而洪承畴又极为的在意个人利益,所以不久之后,他投降后金也就是情理之中。

而卢象升不同,此人过于刚烈,翻译过来就是轴,脾气和骨气都有,但是变通的少一些,最后直接倒在了和后金硬钢的战斗当中。要说敬佩,范进是有几分敬佩的,但他也不完全支撑此种行为。

范进自大穿越以来,一直有一种担心,那就是自己搅局搅得太狠之后,历史还会不会沿着既有的路线行进?自己最为得意的金手指,就是能够洞悉于别人之前,但是这有个前提,就是历史还按照原有的剧本在走。

他之所以不一下子将农民军全部掐死,就是害怕打破某力量的平衡。他相信世上的各方力量都是有平衡的,如果灭掉一方,任其他的野蛮生长,最后的结局肯定就是无法预料,更加偏离了原有轨迹。历史是由若干个偶然组成的,范进尽量不去干扰这些偶然。如果一下子将农民军剿灭,或者把历史上的名人编排的太过,其结果都是此时的范进无法承受的。

历史终究还是一团薄雾,蒙在范进眼前,让他难以看清雾气缭绕后面的事实。范进选择了最保守的办法——闷头发财。

但是此次卢象升湖广剿贼,自己还是要助其一臂之力的。只因前期张献忠的力量被削弱的太多,就算直接鱼目混珠的派出了“西安王”出马,刻意的低调。但他过分的低估了长江流域广大民众投入义军的热情,短短几个月,三十余万的队伍就拉了起来,远超范进的长乐军。

如果还让兵微将寡的卢象升过去“剿匪”,估计还没等到后金过来,如此偏执的卢大人就早早殉国了。此时卢象升手中兵力主要是在湖广一带,自己一直带着的家锻身边的标营,总工约有两万左右。

试想洪承畴在陕西七万人依然捉襟见肘,别提这仅有两万的卢象升了。最后朝廷不知道哪位大神提议,说是“后金蛰伏许久,恐又欲南行,当早做防范”,便加强了辽东的戒备,又在民间抓紧征了一批“辽饷”,饷银未到之际,抽丝剥茧的有从辽东前线,抽调下来两万精锐之师参战。

最后看得出来崇祯帝是真的拼了,他甚至在崇祯八年的十月间,破天荒地下了一份“罪己诏”,摆出一些难得的姿态,来收笼民心。崇祯帝这一切,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剿灭农民军,腾出精力来对付关外的后金。只是,一切真如他所想的那般顺遂吗?范进放下信报之后,陷入了沉思。

……

第二日一早,范进又收到了几封来信,除了各地汇报下当前的情况外,都是劝范进早日回归,有几样大事悬而未决,需要他来做主的。其中李老三竟然也发来了一封信,不知道是找谁代写的,前面说的还挺正经,说的是由于新军扩编,领地内的百姓到来的也太多,在工匠协会的带领下,已经研发出来了依靠水力带动的纺织机。

这也让范进欣喜,虽然水力纺织机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但这毕竟是长乐军没有依靠自己的点拨,完完全全自发的进行的开拓性研发,可喜可贺。但是李老三的信息到了后面,就有些不着调了,什么冯姑娘肝肠寸断等待将军回去娶亲啦,神马长乐军不可无主,将军不可无后啦,惹得范进一顿笑骂。

回想起李老三等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与冯姑娘相处的点点滴滴,范进一时间也有些心急起来。但是他还有个更加重要的事情,如不办妥恐难回去相聚。

前段时间范进一直担心的人才问题,在偶尔的灵机一动之下,突然间有了办法!自己之前所困的乃是地域的问题,身在一个大岛和几个完全孤立于大明的领土上,能有人才才怪咯。而目前正处在江南士子多如牛毛的长江中下游地带,这里能够识文断字儿的应该一抓一把吧?

而且,范进在“西安王”顺着长江一路打到九江府发回来捷报时,范进猛一拍大腿,这么重要的一位落魄书生,焉有不用之理!?

这个人此时正在江西省袁州府的分宜县,在做着和范进当时一样的“官”——从九品教谕。只是不同的是,人家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出了书,上了课,又结实了不少同窗,最后中举不成,被委任的。而范进直接是拿银子砸的。

这个人现在可是教授生员,虽然是暂时和范进当日一般,是不入流的教职人员。但是后来不断地在这个袁州发表文章,而且得他哥哥的照顾,后来被诰封为文林郎。而且接下来这宋应星即将在袁州待满四年,创造了几乎所有的主要着作。

史载宋应星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上面了,不断的当官,又不断的首级各种信息和资料。而且呢,此人思想上不拘泥于当前的时代桎梏,往往对一些传统的学术持着批判的态度。

他的研究正好弥补了范进的空白,因为范进对于这个时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

未完,共2页 / 第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