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6章 不知所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了刘庆的话,王希孟摇摇头,道:“没樱”

“那你是被自己的情绪给蒙蔽了。”刘庆笑着道。

“嗯,刘兄的没错,我完全沉浸在了压抑当中,除了压抑别的我什么也看不到的。”王希孟点点头道。

“所以啊,你要跳出来看问题,不要只是钻牛角尖儿啊!”刘庆笑呵呵的道。

王希孟微微一笑,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啊,但是做起来却是不容易啊!”

刘庆点点头,笑着道:“嗯,的确是不容易,这需要有一定的内心修为啊。对了希孟,你不如信佛去吧!”

听了刘庆的话,王希孟是一愣。呆呆的看着刘庆。

刘庆笑了笑道:“希孟,你这样看着我做什么啊?”

王希孟问道:“刘兄,弟没有听错吧。刘兄让弟去加入佛门?”

刘庆点点头笑着道:“对啊。”

“为什么呢?”王希孟问道。

刘庆笑着道:“因为这修佛啊能修身养性啊!”

“嗯,但我不是很懂,到底有什么好处。”王希孟道。

刘庆笑了笑道:“这修佛的好处还真的是挺大的呢!”

“到底有什么好处?刘兄和我一吧!”王希孟笑着道。

刘庆笑着道:“好,我就给希孟一啊,不过这都是我一家之言啊,算是自己的领悟吧!”

“嗯,弟洗耳恭听。”王希孟笑呵呵的道。

刘庆微微一笑道:“有位大师的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这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慈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往生西方,好处不尽,较彼生到上,做帝、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死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出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

你若能出声念,则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心中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而今我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这是那位大师的话,我还记得清楚,希孟你觉得这位大师的话的怎么样呢?”

最后刘庆又问道。

那王希孟听了半晌,却皱起了眉头,摇摇头道:“弟不通佛法,听的是稀里糊涂的。”

听了王希孟的话,又看到他的茫然的样子,刘庆呵呵笑了。

“希孟啊,其实这佛就是性,佛性乃人人有之,修佛乃为找到自我,那个超越于肉体之外的真我,真我可以让我们安住,不妄求于外,真正获得安宁和平静。

另外再几句题外话,我以前啊接触过一些宗教、心灵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个人感觉所有这些旨在带领我们去寻找一个终极真相。

这个真相,暂时我无法言,可能需要个人去理解。我觉得佛教啊、别的什么教啊、还有一些心理学各流派啊、还有很多灵修方面的知识都是带领我们向同一个目标前进,就是那个所谓的终极真理,但是这个真理的面向和表现方式各异,而且还会因人而异,所以我们的寻找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发展出了那么多的知识,但是总的来这一切的寻找都是源于我们人们对于自己的探索。”

听到这儿,王希孟便皱着眉头,喃喃自语的道:“对自己的探索?”

“希孟,你就没有想过自己倒底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吗?”刘庆问道。

听了刘庆的话,王希孟眉头皱的更高,道:“我是娘亲生养的,我就是王希孟,我要去哪儿我知道。”

刘庆听了王希孟的话,道:“我指的是你的灵魂,而不是你的肉身。”

“是灵魂?不是肉身?”王希孟皱着眉头道。

“对啊,这肉身的确是你的娘亲给的。但是你的灵魂又是谁给的呢?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王希孟,再无第二个王希孟。你有你的思想,你有你的欲望。你是如茨独特。你不觉得这很奇怪吗?”刘庆又问道。

这些话把王希孟给听的晕晕乎乎的,不知所云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最早是由伟大的思想家、来哲学家提出的。

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世间的烦恼便开始包围住了他。襁褓中因饥饿而嗷嗷求饱,因寒冷而哇哇求暖。孩体时起便因要玩具而哭闹,因受不公平对待而委屈,因与伙伴们争吵而伤心,因家贫受侮而难过。

到了青黄源不接的少年转青年的阶段,经了些世事,受了些挫折,头脑中的问题一比一多,开始百质疑友情,怀疑爱情,抨击权力,憎恶金钱,痛恨战争。

由此而引发出一列每个人都在探求、想解决却无处寻找答案的形而上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活着是为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生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