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03章 大朝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朱的案头放着一份折子,他从头到尾已经看了无数遍了。

可是还是忍不住拿起来又从头看了一边。

看的他热血澎湃,心花荡漾的。

如果大明在自己的治下,真的能够达到如同折子上讲述的地步的话,那可是前所未有的大治啊。

无论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不曾达到的地步。

郑家先饶智慧果然是举世无双,这份折子中的见地已经远超老朱的认知了。

对于郑长生的折子,老朱是向来比较喜欢的。

无他,就是他的折子以白话居多,没有那么多的之乎者也卖弄文采。

一般人写奏折,一句话能够明白的,非得要骈四俪六,咬文嚼字的对仗工整不可。

可是郑长生的折子没有那么多废话,直接开门见山的点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老朱为此曾经有意无意的在超会上提过这种上奏的方式。

可是很郁闷,所有的大臣皆反对之。

文人之所以是文人,之所以他们是士大夫阶层,这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是孔孟门徒。

跟普通庶民是有区别的,却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写的是道德文章,习的是圣人之道。

如果连这最基本的孔孟文章之道都给取消了,那他们跟普通庶民有何区别?

反弹很是激烈,幸亏老朱没有强加施行,不然非出乱子不可。

这也在老朱的心里蒙上了阴影。

妈的,到底是老子统治的大明王朝,还是孔孟统治?

这也是他看到郑长生这份奏折所欣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真的按照郑长生的这份奏折施行新政的话,孔孟的影响力绝对能够消除。

一帮自诩为饱读诗书的酸腐文人,把持朝政,这是老朱所不能容忍的了现在。

动不动孔孟之道,动不动圣人子曰诗云的卖弄其为饱学之士的身份。

老朱是苦出身,可是为了统一下之大业,他招揽下文人为其所用。

这些文人现在高居庙堂之上,有了话语权后,肯定是倾向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啊。

都官官相护,这四个字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他也有御史台言官监督下百官,可是御史台也是文人集团中的一员。

他们的弹劾,也只不过是为了政治利益的倾轧而已。

一些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君前奏对,侃侃而谈。

之前老朱对于治国之道还真是不咋会,全靠着文人们的帮衬,当然也都是借鉴古人治国之经验。

他感觉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的。

可是看了郑长生的这份惊之言后,他沉思了。

古人治国的经验真的就是一成不变的吗?如果能够有更好的方法治国,使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不是更好吗?

很显然,郑长生所描绘所架构的理想社会让老朱彻底的动心了。

他能够用儒学治国,当然也能够用郑长生的科学治国。

郑长生的折子的大意是这样的:臣以为下四民,士农工商,虽位份不等身份有别,可终究都是陛下之子民。

既为同胞,那就不应区别对待,厚此薄彼。

现而今,士代替子牧民,身份超然,可缺失监管,以至于腐败横生,臣认为当设立监管百官之机构。

而锦衣卫目前日益壮大,可为陛下解忧代劳之。

农虽贵,可活的最苦。

工商虽贱,但真实生活水平远超农民。

律法条条,阶级森然。可却无一实用,尽皆苦农害农也。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去除束缚他们的枳楛,才能解放生产力,只有让他们切切实实的得到实惠,生活过的好起来,方能更进一步的提高生产力。

只有产出的多了,才会更进一步的刺激工商之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是以,首要的就是解放农民。

可施行划分永久耕田,以律法载明,一旦确立耕田之主,无论是谁,都不的剥夺侵占之。

否则严惩不贷。

另,朝廷可在户部下成立农业司,此司主要负责农业耕作事宜。

地无分南北,农不分老少,按人丁分田,打破地主的垄断和压榨。

每年收成,直接交于国库,余者农民自留......

这份折子洋洋洒洒四五千字,总结后可归纳为,限制官员的权利,把权利放进笼子里;

然后就是要把不切实际的阶级地位加以解放。封建社会里,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士大夫阶层,工商两个群体虽然地位不如农民,但是生活的滋润却远超农民。

这已经和事实脱钩了,你还用律法去加以限制干什么?

还不如全部放开,这样刺激经济的发展更好。

就像后世改革开放之前,农民被困守土地,百业不兴。

你要是偷偷的外出务工,就是盲流。现在大明的制度更是严格。

百姓到哪里都得有官方的路引,这就是一个很束缚百姓的枷锁。

解放生产力,第一就是要先解放农民。

农民除了耕作根本就没有别的事情做,就算是有趁着农闲之余做别的的,那也是极少数的。

庄家一旦种下,农民基本上就算是闲置下来了。

一个个闲的五脊六兽的,围拢在村口、地头侃大山,晒太阳,挤虱子。

这大好的劳动力就这么白白的浪费掉了。

朝廷一旦解除枳楛,让他们除了耕作之外做别的谋生户口,那也增加了手工业从业者,更能刺激商业的繁荣。

其实归根到底,一千道一万,郑长生的意思就是要把农民放开。

就像是改革开放那样,允许百姓自主创业,不在困守土地。

到时候,百业兴旺,国富民强,大明想要不崛起都难。

现在老朱唯一担心的是,政策虽好,就怕执行不到位。

尤其是基层的府县,他们这些最底层的官吏才是这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力量。

整个皇极殿的灯火彻夜长明,直到色渐亮,已经到了大朝会的时候了,老朱才让人撤去灯盏。

洗漱之际,凉水的刺激下,老朱精神抖擞起来。

草草的吃了几口糕点,垫吧了一下,老朱才吩咐一声:“起驾!”

今日之大朝会是前所未有的,皇上早已经吩咐凡在京三品以上(包含三品)无论文武,就连清闲的勋贵,必须到场。

否则的话,严惩不贷。

这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将有大事发生的信号。

可是谁都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这不免有点让人,心里没底。

三五相熟的人,聚拢在一起,声的议论着。

朝房里嗡嗡之声不断。

郑长生肚子一人躲在角落里,闭目养神。

刘伯温拖着沉重的身子,也硬是来上朝了。

他的地位可以是文官中的翘楚了,李善长和胡惟庸的死掉,他目前成了大明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不过他一直是称病不朝,很明显他不想卷入这纷乱的朝堂势力之郑

王大龙是他的贴身侍卫,搀扶着他来到朝房的椅子上坐下,才退出去。

刘伯温不住的咳嗽着,使得乱糟糟的等待上朝的朝房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啊

未完,共2页 / 第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