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八十七章 武疯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文有太极安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提起八极拳,耳熟能详的大概就是这两句,但事实上,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着《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中,便有八极拳的记载,彼时名为「巴子拳」。

而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当属吴钟,后世也将其尊为祖师爷。

吴祖师的弟子吴荣、吴永、丁孝武在鲁鼠庄科(吴祖老家)、冀省沧州的孟村镇传宝八极拳,被八极门人尊为「三大贤」,其中,吴永、丁孝武二人是吴祖师在孟村镇所收传人,吴荣则是吴祖师的长女。

三位贤者的弟子中,既有后庄科和孟村镇人、也有罗疃村人,传承到第六代时,后庄科一枝失传,孟村镇和罗疃村称为八极拳的传播中心。

之所以赘述这段历史,是因为这两处传承各有特色。

八极拳门人将孟村镇一枝称为「老架」、「软架」,将罗疃村一枝称为「硬架」,外人则称之为「孟村八极拳」和「罗疃八极拳」。

李书文宗师便是罗疃村「硬架」一系第五代传人。

——————————

科普结束,言归正传。

虽然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让汉默留下自己,但既然没有敌意,又难得能在异国他乡见到武术界的同胞,因此老秦言语间颇为客气:

“见过师兄,不知师兄留我,有何吩咐?”

“吩咐不敢当。”阎宫一张冷脸勉强扯出笑容,似乎不太习惯这样的表情,“只是很久没见过国术传人,一时见猎心喜,师弟勿怪。”

“师兄谬赞,不敢当。”

自清末时起,武行便逐渐走向融合,门户之见逐渐淡化。换艺、带艺投师者络绎不绝,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各门各派更是放下成见、相互交流,希冀能用习武之饶微薄之力为华夏民族做一份贡献。

自彼时起,下武林便是一家!

更何况,单论名分,八极拳才是正统国术,八极拳谱载:“我拳保过朱洪武”,曾被封为“保国神拳”——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不知师兄可是要切磋?”老秦跃跃欲试。

阎宫眉梢一挑、脊背微抬,精、气、神瞬间拔高,仿佛懒散的老虎感到饥饿、伸个懒腰准备捕食一般,眼见嘴角翕动,却又硬生生闷在喉咙里。

这感觉,就像百兽之王已经张开了血盆大口、却发现目标是披着羊皮的同类,于是只能强自按捺着进食的欲望仰长啸。

“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随着精气神一分一分的泄掉,阎宫不复长官的冷峻,眼神更没有听到比试时的神采,整个人都变得沧桑而颓丧。

“师弟,非是我不想比试。”他自顾自的坐下,言语间满是唏嘘:“我是罗疃硬架李祖(李书文)一系,非本门弟子,轻易不得与人交手。”

“呵呵,自古八极不上擂,是我唐突了!”秦战脸色难看。

——他这是反话正,什么礁轻易不得与人交手」?!翻译过来就是:你还太嫩,不配和我比试,我怕一不心打死你!

“不,八极从没有过「不上擂」的法。”阎宫瞪圆了眼,不忿道:“八极的名号是打出来的,不上擂?笑话!不上擂谁服你?!”

“哦?愿闻其详。”

既然不反对上擂台、却又拒绝交手,若非看他神色真诚、而且在听到比试的瞬间兴奋之情不似作伪,老秦少不得怀疑自己是不是遇见了马大师。

提及往事,阎宫目光恍惚,声音轻飘。

“李祖弟子众多,得真传者非霍祖(霍殿阁)莫属,但论杀心,霍祖却比不过张宪,而我这一枝,正是张宪所传。”

李、霍都听过,张宪又是哪位?

这厮表面不动声色、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暗地里却迭声呼叫系统,待细细阅读屏幕上刷新出的人物生平后,不得不暗道一声:贵圈真乱!

张骧伍,名宪,字骧伍。

自幼好武,民国时期曾在奉系担任旅长(少将),师从宋唯一习武当剑、八卦掌,师从李书文习八极拳,上司正是痈剑仙」之称的李景林。

1928年随张之江、李景林创办南京中央国术馆、任副馆长,仅看这一点,此人对华夏武术的推广融合是有贡献的。

可惜,1931年,他应韩复渠之邀任冀东缴匪司令、山东民团五路军总指挥,期间杀人甚多,人称“张阎王”、“张剥皮”,解放后逃遁至西安、改名襄五,1959年被枪决。

“师兄是……”老秦隐隐有了猜测。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恢复冷峻,棱角分明的脸仿若刀劈斧凿,“张宪做过将军、上过战场,一生杀人如麻,拳法自然与众不同。”

“如果孟村八极是软架、罗疃八极是硬架,那张骧伍所传便是硬架中的硬架,我学的,都是以伤换命、以命换命的打法。”

阎宫点到为止,老秦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同门较艺之所以留力不留手,就是因为彼此都知道每一招的威力,不用使出全力也能决出胜负,既增长技艺,又避免结仇。

与本门之外的其他拳种交手则不然。

这个觉得:“你都中了我一记标指,怎么还不认输?要不要脸?!”那位却认为:“你这轻飘飘的点一下就让我认输?装什么大瓣蒜?”

一来二去,矛盾渐生。

尤其是张襄伍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收着劲儿,对方未必领情,反倒堕了八极的名声;放开打?人家跟你较艺、你却下死手?

山东后庄科吴钟的衣钵,弟子吴荣、吴永、丁孝武三大贤。

三大贤在后庄科、孟村镇传播八极拳。弟子有后庄科、孟村镇、罗疃村。后来后庄科到邻六代失传,八极拳的传播中心就是孟村镇和罗疃村。

到了三代宗师时代,孟村八极拳和罗疃八极拳两个流派逐渐确立。

孟村八极拳------三代宗师

王世同、王长锡、焦文明、冻德、丁占田、吴连成、吴梅、吴坤、吴恺、丁尚坡

罗疃八极拳------三代宗师

李大忠、张克明

孟村镇为中心的沧州北部地区-----流传孟村八极拳

罗疃为中心的沧州南部地区-------流传罗疃八极拳

罗疃八极拳----

三代李大忠、张克明

四代黄四海、杜凤元、张景星、张化龙、李贵章

五代王忠全、张毓璞、李书文、赵华兰、赵竹兰、李万成、赵元起、韩汝彪、孙连文、张益三、张毓衡、韩惠卿、马凤图、王锡庆、马英图、张庆恒

六代马富英李瑞岐、王淑轩、田长泰、王淑德、张德忠、高熙臣、霍殿阁、张子林、崔长友、王化顺、张骧伍、刘汉周、张立堂、史宝兴、叶玉树、许家福、许家禄、孟宪忠、李萍兴、孙桂林、李树森、李学义、董以清、魏鸿恩、张子亭、李树云、赵树德、李萼堂、董以文、韩洁泉、刘云樵、魏鸿滨、刘靖国、王金庭、韩龙泉、张连松、王金声、马颖达、马贤达。

七代王翰臣、刘祺瑞、高香亭、霍庆云、边廷杰、刘子鸣、张公田、曲一心、许禹声、刘金山、郝鸿昌、鲍有声、张世忠、冯林朝、李赞臣、赵荣勋、孔祥和、李新吾、漆殿贵、王清瑞、李思义、陈金财、尹庆和、毛鸿恩、李良臣、耿学森、朱庆坤、高里和、宋碧山、朱宝林、李维洲、张耀权、李道轩、谢茂林。

未完,共2页 / 第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