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四章 赤色曙光与三权分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卫所。

而卫所的驻军,主要的任务其实也只是保持半脱产状态。

主要精力在军事训练,保持每练,三一大练,五一集训的强度进行军事训练。

而空余出来的时间则是在卫所驻点周围划分的军屯区域进行劳动生产,毛阶率领的屯田军,几乎是每个卫所都会配备一个屯田兵进行屯田指导。

这屯田军毛阶带了快半年了,才带出来些皮毛。

虽然没有办法提升很多的生产效率,但是应付一下基础教学还是可以的。

虽然不少兵卒都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们其实也不是很懂得正确经验的屯田方法。

而卫所并不属于地方武装力量,而是直辖于太原新军的。

也就是徐晃统率的新兵队伍。

但是卫所持有半枚信证。

信证是陈琛发明的玩意。

一个完整的信证印记才能够代表一个地方事件处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信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军信证,一部分是民信证,还有一部分是巡察证。

军信证和民信证可以合二为一,形成一块印章。

这里就会有人问了。

那巡察证是什么情况?

这就是陈琛这个脑子并不算特别好用的谋主想出来的简单的防伪方法。

巡察证只有巡察官可以持樱

巡察证是完整的印章,但是和军信证与民信证合成之后的印章不一样,而是刚好相反的。

也就是阴文和阳文的区别。

印章的设计是按照八卦卜算图来刻制的,在处理不同类型的事务时,需要按照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图案的契合。

巡察证需要用到由郡府提供的特殊材质的墨,这种墨会添加一种植物,让信证和巡查证的颜色不同。

每一件地方自理事件最终都会将联合办案文书递交到晋阳城郑

而信证必须完整,巡察证必须对应正确。

才会作为直接的存证进行存档。

否则就要重新审理案件。

这算是给地方放权的初步安排。

民信证是掌握在百姓手中的。

以每个卫所管辖的区域形成一个聚落,这些聚落里正常来都会有不少村庄。

各个村庄推举出来的村长和乡老,组成一个聚落议会。

聚落议会的地点在卫所驻点的附近。

每五日定期举行一次聚落议会,由议长保管民信证,而民信证的使用必须在七成议会成员的见证下才能生效。

这样虽然还是没有办法避免一些地方性的问题。

但是也算是处理了对地方掌控力不足的缺点。

陈琛这么安排,其实借鉴了经典的三权分立理论。

卫所属于军队。

聚落议会属于民众。

巡察官属于中央代表,即郡府政方。

这样至少能够保证大部分事情不容易被联合造假。

如果一个地方的问题已经大到能够让军队、民众、特派的郡府人员都串联到一起来对晋阳阳奉阴违的话。

那该地方的情况,就不是任何一种政体能够解决的了。

如今陈琛所提出的这个“太原形象”计划。

也是在告诉百姓,你们有一定的权力,也有一定的义务。

只要坚持以晋阳政权为中心,刘备集团为领导,那你们就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

活得比以前更有尊严,活得比以前,更像个人。

陈琛觉得,这或许会是太原的赤色曙光。

而他们这个新心集团,也将是这道曙光的带领者,也是这赤色的晕染者。

只不过除了“太原形象”的军民政三权分立的主要思想之外。

陈韫计划着是时候开始大幅度地在太原境内宣传,进行灌输刘备的人格形象的公关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并不是后世。

并不是一个民智开启的时代。

想要让百姓听话。

需要做的不是严苛的律法,而是一个能够让百姓信任的领袖。

无过激控制程度的领袖崇拜。

是这个时代里最适合的,能够提高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的方法。

像黄巾军的张角,就是领袖崇拜的一大代表。

刘备本人也足够优秀。

要战绩有战绩,要态度有态度,要资历有资历,要背景有背景。

反正领袖崇拜这种事情。

陈琛觉得合理吹就完事了。

合理吹,不让别人抓住低级错误的马脚,其他都不是问题。

不过在这一点,还有待商榷。

因为领袖崇拜和领袖狂热不是一种程度的东西。

太原需要的领袖崇拜是为了提高整体生产劳动力,而领袖狂热,那是军国思想才玩的。

想想后世那些搞领袖狂热的军国狂热者们。

陈琛便觉得有点可怕。

不过不管怎么,一切暂时都还是顺利地进行着,赤色的曙光也在一点一点地侵入这片黑夜。

陈琛愿望,也无非是让赤色黎明到来。

让这华夏儿女。

都能活得像个人。

脑子里还想着,毛阶的册子就砸到了身上。

陈琛没有在意,弯腰捡了起来。

拿了册子,还有册子中夹着的巡察官的身份证明,陈琛美滋滋地出了郡府。

打算出晋阳城去看看。

这一路也把蔡琰和草儿也带上了。

当然,陈伯、阎仁,还有一些护卫随校

与其陈琛这趟是去巡察的,不如他是去春游的。

蔡琰和草儿也挺期待的。

毕竟来了晋阳城,就一直没有出城玩过。

这次陈琛带她们一起出来,倒是满足了她们的好奇心。

而且,跟蔡琰呆久了,再加上之前陈琛做的温室大棚讨她欢心,草儿似乎也活得更加有活力,开始会和蔡琰一起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

这让陈柢欣慰。

这一次出游,除了“太原形象”计划的巡察,陈韫打算去榆次东北面实地考察一下太行书院选址的实际情况。

太行书院的事情一拖再拖。

必须得快点实施了。

否则等到“太原形象”计划完成了,太行书院都还没有建成,那得靠什么去吸引人才?

靠玄德公去卖......吗?

不过...这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