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八掌 兵不血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监狱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犯人不在少数。这类人,监狱里有个专门称呼:“三无人员”,即家里无接见,无汇款、无邮包的那些犯人。

这些人,或者是家里实在太困难,实在无力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或者是根本就没有亲人,或者是有亲人,但是亲人对其实在是伤心透顶,不愿意提供帮助。

这类人虽然无力消费,但是也不至于过不下去。

首先,每个人每个月会有8个金币的零花钱,可以买点牙膏香皂之类的日用品。这个钱是政府给的,不用自己掏腰包。

其次,监狱会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上给一些实物补助。此外,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犯人会给予一定的资助。

自己长点眼神儿,帮经济条件好的犯人干点儿活儿,也不会白干。

有的地方超额完成劳动任务的,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总之,监狱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肯动脑,又肯出力,商机也是很多的。

至于吃的、穿的,都有监狱供给,生病了,监狱也有医院,打个针吃个药什么的,也不用花钱。

在监狱外,没有钱,兴许活不下去。

但在监狱里,没有钱,则不用担心活不下去。甚至,有的人还活得很滋润,等到出监时,还能带着钱回家。

但是,在监狱里,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家财万贯,养不活一个老犯。”

当然,这句话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才适用,那就是要在监狱里保持高消费水平的情况下,才是如此。

直属队的大部分犯人,就是如此。

直属队犯人既然自诩为犯人中的精英,就要有些精英的样子。

他们自己给精英的定义,就是看谁能够有更高的消费能力。

他们的钱,一般都花在下面这些地方:

1、托关系、找门路的人情钱,或者说是贿赂。用于把其人安排到直属队去。

2、到了直属队,给主管自己的处长、副处长、科长、分监区长的警察的孝敬钱。

3、过年过节给狱警的钱、烟、茶等所谓人情支出。

4、用于购买手机、烟酒、高档食品、茶叶等个人消费的钱。

5、犯人之间人情往来,社交的支出。这部分支出一般有来有往,大体上可以保持收支平衡。

6、违纪时,用于平事儿的实物或金钱支出。

7、购买或者变相购买减刑材料的支出。

8、用于支付其他犯人为自己提供服务的支出。

这些服务,有的是干零活,比如承担卫生分担区、个人内务卫生、洗衣服、洗碗、打开水等个人劳务。

有的是帮助完成自己份内的劳动任务。

还有的则是支付给小崽儿的性服务费用,也就是搞基的费用。

这些钱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要命的是,这种付出,只是单向的。因为犯人不挣钱,只是个花钱者,只出不进。

另外一个令人难以承受之处,就是这种负担是长期的。

一监狱是关押重刑犯的一级戒备监狱,犯人们大多都是无期、死缓,少的,刑期也都在15年往上。

段子爵说的直属队犯人年均消费四万两千多金币,这还只是公开的,可以说得出口的花销,此外的用于送礼、贿赂等的费用,摆不上台面,则是一个秘密数字。

虽然是秘密,但谁也不是傻子,走什么人情,办什么事儿,需要花多少钱,大致上也都有一个行情。

据好事儿的警察们估计,直属队的犯人,每人每年的平均花销金额,大约在十万金币左右。

以一个死缓犯人为例,从死缓减刑至无期徒刑,从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再从有期徒刑往下减刑,改造顺利,不出问题,快的也得20年左右,每年10万,20年就是200万。

除非家里特别有钱,否则,这个数目对许多家庭来说,都不是个轻松地数字。

正如王景山所说,谁家也不是开银行的,可以自己印钱花。

直属队的犯人,也不是全都愿意这么花钱。

只是进了这个染缸,不同流合污,就是个另类,就面临着被人打压、排挤的危险。

况且,大伙都是如此,就你一个模范地遵守监规队纪,那么,你想干什么?是不是想搜集我们的违纪事实,随时准备举报、出卖我们?

所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即使有的人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这么花钱,也不得不瘦驴拉硬屎,左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跟家里要钱。

有的人家里钱供不上花,就找老乡借或骗,有的则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敲诈其他犯人。

还有的,则在警察和犯人中间充当掮客,从岗位安排,改造积极分子评选,违纪处理中,获让处。

犯人中真正的有钱人还是有的,比如一些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黑社会犯罪以及家境富裕的人等,但这类人不是太多,就是有,也大多数保持低调。

在生产监区后勤部门、伙房,医院、教研室,各监区号内值星,生产现场小岗、巡逻等处,找个好岗位,活儿清闲,加分又高。不显山、不露水,闷着头,一心减刑,争取早日出去。

真正的大鱼,都在水底。象直属队这样在上面漂的,又张扬显摆的做派,犯人们的说法叫:半马不驴。

意思是不马不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高不成,低不就。统称为:装逼犯。

他们出事儿栽跟头,不是可能不可能,只是早与晚的问题。

这个规律,犯人们也早就用一句话给概括了:装逼犯,早晚要完蛋。

经济的问题,要用经济手段解决。非经济的问题,最后的解决方案也往往是经济性的。

王景山的例子,给了直属队那些被押在信里的其他犯人一个很大的启示:原来可以用跳出直属队的办法来逃脱赵玉棠的狠手。

在涉及个人利益的盘算上,即使是从来没用念过书的人,都是数学大师。何况直属队的许多人有着本科甚至硕士、博士文凭呢。

他们很快就盘算清楚了离开直属队的好处。

除了王景山曾经分析过的好处外,他们又列举了一些理由:到了各个监区,就等于匿了起来,不用象在直属队那样当出头鸟,挨赵玉棠的枪了。

直属队的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你送我也送,狱政处那帮孙子们来者不拒。都送,就跟都不送是一个样子了。

可是万一要是不送或者是少送,可就不一样了。

既然同质化竞争如此激烈,不如就开辟一片蓝海。换个地方,花同样的钱,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接下来几天,第一监狱发生了史上罕见的一幕。

直属队那些被押在信的犯人,纷纷主动写申请,坚决要求调到生产一线去,到苦脏累的岗位去,参加最艰苦的体力劳动,决心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洗心革面、涤荡灵魂。

据说是他们亲朋好友的人,也纷纷找到监狱领导,要求把他们的亲友放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让他们深刻地反思自己的罪行,深挖犯罪的思想根源,从内心深处忏悔自己的罪行,争取早日成为新人。

一方面犯人们坚决要求,另一方面家属们也坚决要求,要求的理由又是如此的充分,光明正大,让监狱领导们几乎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他们的要求。

只是这些犯人大多因为私藏违禁品等原因,正在等待调查处理。

而负责调查处理工作的赵玉

未完,共2页 / 第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